1795年10月24日,在俄国军队的刺刀下,波兰议会以集体沉默的方式,通过了法案,将经过两次瓜分后的剩余领土,继续划归德国、普鲁士和俄国三国所有,波兰帝国终于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末代国王斯坦尼斯瓦夫二世(Stanis?aw August Poniatowski)做了最后的演讲:
“我,波兰的王,年事已高,众多灾难使我身体衰弱,心力交瘁;我们,议会中的每位议员,甚至不惜生命,都不能将我们的国家从压迫者的牢笼中解放出来。在此,我们宣布将这项任务交付给我们的后代,相信在未来某个更加幸福的时代,他们或许能找到将国家从压迫和奴役中解放出来的方法“。
1795年10月24日,是波兰帝国的最后一日,也是波兰国家的重生之日。123年后,波兰,这只不死的白鹰,成功复国,重新站立在欧洲的版图上。
一 古代的波兰
公元1世纪,罗马商人记录了德国东部、波西米亚、斯洛伐克地区定居的多个斯拉夫民族生活面貌,其中人数最多的民族为自己命名为“田野居民”,在他们的语言中就是“波兰人”(Polanie)。9世纪时皮亚斯特王朝(Piastów)统治了这一地区。西班牙的塞法迪旅行家伊布拉欣·伊本(Ibrahim·Ibn)曾在游记中对此做过记载。他写道,统治这一地区的王公梅什科一世(Mieszko I)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财税体系,且拥有成体系的堡垒网络和一支3000名骑兵的常备军,他通过以上两者对自己的国家进行了有效统治。这也是波兰国家首次在有价值的文献中出现。
早期的波兰人
992年,王公梅什科一世基本统一了波兰,并起草了著名的文件《达格梅裁决》(Dagome Iudex)确定了波兰的边界,并声称将国家献给圣彼得。自此波兰皈依基督教,得以身处教宗保护之下。值得指出的是,中世纪的“国家”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梅什科一世并不知道自己划定的疆域,成为少数能延伸到近现代的国土意义。
1241年,蒙古汗国向东欧发起了大规模的进攻。蒙古人的铁蹄带来的恐惧,刻印在史书、习俗和传说里。克拉科夫圣玛利亚教堂的号声中间有一处停顿,为了纪念鞑靼蒙古人入侵时,吹响号角的号手被箭矢射中喉咙的典故。鞑靼人的入侵暴露了波兰作为一个分裂国家的脆弱,即各地方没有协调的行动,这个弱点在鞑靼蒙古人的威胁消失后始终存在,最终招致了波兰的衰败。
波兰一直在尝试克服此弱点。1253年,被博莱斯瓦夫二世(Bolesiaw Ⅱ Smialy,)处决的克拉科夫主教斯坦尼斯瓦夫(Stanis?aw)被封圣,并被追认为波兰的守护圣徒。凯尔采的文岑蒂描述了这位圣徒的行状:这位修士被四分五裂的遗体在死后又重新长在了一起。他以此比拟已经四分五裂的波兰。类似的爱国主义热情并不罕见,也影响到了波兰国家的一些王公。他们决定放弃家族世系,而是选出一人成为波兰各公国的宗主,西里西亚公爵“正义的”亨里克·普罗布斯便是第一个被这样推举上位的。
从14世纪初开始,新的波兰国家的概念正在逐步形成,其核心是,波兰国家的主权,不属于国王,而应该属于地理概念上的波兰,即所谓的“波兰王国王冠领地”(Corona Regni Poloniae)。这种概念具有明显的近代民族主义色彩,因为它声称包括所有的波兰国土,即使是那些已经被外国侵略者占领的土地。1374年波兰实际领主,法国国王路易一世(Louis I)签署的《科希策(Koszyce)法案》中强调,世代相传的波兰国家领土完整不可分割,国王本人没有权力出让。
领土,是民族主义的基本载体。二十世纪以来的主要战争,都是民族主体对领土的诉求。比如德国打着拓展德意志民族生存空间旗号的发动二战,犹太人在加沙谋求的复国运动,巴勒斯坦人的独立运动。波兰在创建之初,就坚定地把领土作为国家核心意识,“Poland”,字面意思是“波兰人的土地”,国家即土地。
1385年8月14日,波兰和立陶宛在克雷沃签订条约。次年2月18日,立陶宛大公约盖拉(Jagie??o)和路易一世的次女雅盖维加(Andegaweńska)结婚,3月4日加冕为波兰国王。立陶宛皈依天主教,与波兰联合,创造出崭新的雅盖隆王朝(Jagiellon)。
二.波兰亡国
雅盖隆王朝的统治蒸蒸日上,到15世纪末已经统治了整个欧洲大陆的1/3,领土从波罗的海沿岸,一直到黑海和亚德里亚海之滨。此期间波兰发展代议制,由议会掌握立法功能,而总人口的7%有投票权,这个比例在当时为欧洲最高,然而波兰民主制度的运行由贵族阶级垄断,并无法完整体现民众诉求。
1569年7月1日,波兰与立陶宛宣布结成新的联盟,即“卢布林联合”(Unia lubelska),合并后的议会定于华沙。然而事实上这并不是什么颠覆性变革,仅仅是通过法律使更紧密的联合取代了之前的王朝形式的松散联系。联合后,雅盖隆家族是世袭的立陶宛大公,但需要在克拉科夫经过选举以继承波兰国王。君主专制、寡头共治、贵族民主共存,波兰共和国的政治制度混合了它们的优点,却也结合了所有体制的缺点。由于没有人愿意为此付钱,波兰难以组建数量庞大的军队。城镇的代表在议会中数量不足,导致议会对贸易的利益不那么了解和关心。这同时也反映了波兰国家社会结构缺陷,常常自相矛盾,以至于裹足不前。
乌克兰地区并入波兰后,涌入的波兰贵族和大量的犹太人,以及他们带来的天主教,不断冲击着当地原住民哥萨斯人的生存空间,将他们逼向荒无人烟的边境。1655年瑞典军队南下进攻波兰-立陶宛联邦。剧烈的冲突一而再地暴露波兰与立陶宛政体之间的不可调和的巨大差异,10月22日雅努什·拉齐维尔宣布立陶宛脱离波兰,并将立陶宛置于瑞典保护之下。然而引发这一切的乌克兰人并没有实现自己的独立梦想,1667年沙皇俄国和波兰-立陶宛联邦签订《安德鲁索沃(Andrusovo)协定》,以第聂伯河为界分割了乌克兰。
三国瓜分波兰的讽刺画
18世纪,处于三个强大邻居中间的波兰,继续着衰弱、被分割的命运。最后,经过1772~1795年间俄罗斯帝国、普鲁士王国、奥地利大公国的三次瓜分波兰,三方同意将波兰这一名字从未来所有的国内文件中抹去,在一切外交事务中也不得提及,波兰从地图上消失了。
波兰亡国了,“波兰”这个名字将被彻底遗忘——如果不是有《五·三宪法》。
就在亡国前4年,1791年5月3日,波兰文明在亡国灭种危机的压迫下,在人类历史进程中,迸发出炫彩的光芒——制定了《五·三宪法》(Konstytucja Trzeciego Maja)。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二部成文宪法(仅次于美国宪法),在欧洲大陆率先秉承三权分立、执行贵族民主制和等级君主制并存路线。马克思曾评价“这个宪法虽然有不少缺点,但是面对野蛮的俄国、普鲁士、奥地利,仍不失为东欧曾经创造过的唯一的自由文献。宪法仅仅以特权阶级及小贵族为出发点,有史以来从未有过这类由贵族阶级领导的高贵之举”。
《五·三宪法》是一座遥远的灯塔,在波兰文明覆灭之后,仍然昂扬着投射着希望的光芒,指示着这艘船舶重新起航的方向,没有这部宪法,波兰的复国之梦也许早就夭折在残酷的现实中。为了纪念这部宪法,现在的波兰共和国国庆节为5月3日。
被瓜分后的波兰 灰色线为瓜分前的波兰疆域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123456@qq.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一个国家的诞生——波兰(上)发布于2024-05-11 22:2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