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历史进入东周时期,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春秋战国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大变动的时期。百家争鸣是这一变动的思想反映。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列国纷争
(1)春秋五霸:齐国、晋国、楚国、吴国、越国等先后建立了霸权,史书上将这一时期建立霸权的诸侯国国君统称为“春秋五霸”。(春秋五霸说法不一)
(2)战国七雄:韩赵魏楚燕齐秦(顺口溜:喊赵薇出演齐秦);
战国时期相继发生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等事件,标志着地主阶级开始取代奴隶主阶级掌握政权。
华夏认同:春秋大国争霸的过程,也是诸侯兼并的过程。中原一直是争霸的中心,随着尊王攘夷的进程,以周礼为核心的中原文化认同感得以加强,中原文化向四周播迁,华夏观念最终形成。中原各国因经济文化较为先进,自称华夏,通过战争,迁徙,交流等方式,各民族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社会经济较快发展,相继封建化。民族融合,中华民族初步形成(简而言之,华夏认同就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少数民族认同华夏族文化,并融入到华夏族)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1.经济发展
(1)农业:铁犁牛耕使用和水利工程修建(都江堰)推动农业发展,导致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出现并发展,出现新兴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出现
(2)手工业:冶铁技术出现,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
(3)商业
工商业繁荣,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
不少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钱财,有的富比王侯。
2.变法运动: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激烈,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制度改革。变法运动成为战国时期的一股潮流。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为显著。
商鞅变法
(1)背景:
经济:铁犁牛耕出现,井田制遭到破坏,生产力发展;
政治: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国为实现富国强兵进行变法改革;
思想:各学派纷纷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尤其是法家依法治国思想顺应时代需求,为变法提供了思想理论武器。
(2)内容:
① 政治:奖励军功,限制贵族特权;推行县制,君主任免(加强中央集权,建立官僚政治)
② 经济: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除井田,授田百姓(小农经济,土地私有)
③ 社会:大家庭拆散为小家庭,什伍连坐,互相纠察(户籍管理,增加赋税)
(3)影响:是战国时间最长,涉面最广,最为彻底,效果最为显著的变法,为秦富国强兵统一六国打下基础
三.思想大解放
1.春秋时期
(1)孔子:
A. 核心思想是“仁”:仁者爱人,关爱他人;
B. 礼:克己复礼(恢复西周等级制度);(孔子核心思想是“仁”,不是“礼”)
C. 政治:德政(为政以德)
D.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1)老子:
A. 道是世界本源;
B. 辩证法:万物可以相互转换(而且是无条件的),以柔克刚,以弱胜强;
C. 政治:无为而治
2.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1)背景:
① 经济层面:铁犁牛耕使用,生产力发展
② 阶级层面:士阶层与新兴地主阶级崛起。
③ 政治层面: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诸侯国礼贤下士,招揽人才以图稳固自身统治。
④ 思想层面:学在官府被打破,私学兴盛
(2)代表人物及主张
① 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和荀子)
a. 孟子主张:“仁政”和“人性善”,民贵君轻;
b. 荀子主张“人性恶”,“隆礼重法”,“天行有常”(自然规律),“制天命而用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② 墨家:兼爱(平等的爱),非攻(反对战争),尚贤(崇尚贤能之人),尚同,节用,节力,节葬,非乐
③ 法家:韩非子:严刑峻法,加强中央集权,主张与时俱进,变法革新;法术势结合(法:法律;术:君王控制臣下的手段;势:君王的权威)
④ 道家:逍遥自由(代表人物庄子)
儒家主张是古非今,即主张回到夏商周三代,反对与时俱进和变法革新。
法家主张与时俱进,变法革新
孔子的爱和墨子的爱的区别:孔子的仁爱是有差别有等级的爱,墨子的爱是一视同仁的爱,没有等级差别的爱
(3)意义
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
不仅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成为后世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深远
四、春秋战国时代特征:
政治: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变法图强,华夏民族认同观念形成。
经济:铁犁牛耕使用,井田制遭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手工业和商业繁荣发展。
思想文化:学术下移,百家争鸣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123456@qq.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第二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发布于2024-05-11 22:3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