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
宋朝强化中央集权,内部统治比较稳定,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学术文化也取得突出成就,但军事力量不振,与北方少数民族交战处于劣势。
上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
地方上加强中央集权
(1)收精兵:地方精兵编入禁军,守卫京师和地方,定期换防 (2)削实权:文官任知州,节度使逐渐成为虚衔; (3)制钱谷:诸路转运司统管财政,赋税大部上缴朝廷; (4)设四监司监察地方 (5)设通判(北宋首创),制约知州和监察地方
2.中央加强君主专制
(1)二府三司制
二府:中书门下和枢密院,中书门下掌握行政权,长官分别是同平章事和参知政事,枢密院掌握军政权,长官分别是枢密使和枢密副使
三司:度支,盐铁和户部,掌握财政权
为了制衡枢密院,设“三衙”(侍卫步军司,侍卫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三衙掌握统兵权,枢密院掌握调兵权,实现统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
3.崇文抑武,大兴科举、文官治政,守内虚外,强干弱枝
4.影响:造成冗兵,冗官,冗费和积贫积弱;这些措施有效的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中央集权。但“事为之防,曲为之制”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也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边防压力
(1)北宋与辽:岁币外交
辽太宗:占领了燕云十六州,对中原形成严重威胁,与中原王朝冲突加剧。
宋太祖:执政晚期,双方友好,互通使节。
宋太宗: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惨败。
宋真宗:辽军大举南下,逼迫北宋签订协议,维持已有边界,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币”。通过这项协议,北宋勉强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安定。是为“澶渊之盟”。
(2)北宋与西夏:北宋又与西北党项族新建立的西夏发生战争,也是屡战屡败。双方最终达成和议。是为“庆历和议”,内容包括:西夏保持帝号,同时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
2.财政危机
(1)冗兵:北宋虽在边疆战事中频吃败仗,但却供养了一支空前庞大的军队(募兵制)。军队不断扩编,导致军费直线上升,占到国家财政开支的一半以上。
(2)冗官
(3)冗费
三、王安石变法
背景
(1)“三冗二积”的社会局面致使北宋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2.内容
领域 | 措施 | 内容 | 作用 |
富国 | 青苗法 | 青黄不接之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 | 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
募役法 | 纳钱代役 | 有利于经济发展,增加政府收入 | |
农田水利法 |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 保证灌溉,防洪赈灾 | |
均输法 | 采购物资“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 节省费用,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 |
方田均税法 | 重新丈量土地,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 增加了政府收入,农民得到实惠 | |
市易法 | 在东京设市易务 | 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 |
强兵 | 实行“省兵”措施,精简军队,缩减编制 | 节省军费开支,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宋军的战斗力 | |
推行强兵措施如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 | |||
取士 | 改革科举制度,主要改变科举考试的内容 | 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人才;有利于推动改革;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 |
批判“恩荫”制度,选拔人才贯彻择优录取的原则 |
3.影响:增加了政府收入,但未能“强兵”,加剧了人民负担。
四、南宋的偏安
南宋的建立:1127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徽、钦二帝被俘北去,史称“靖康之变”。北宋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称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赵构即为宋高宗。
2.宋金对峙
(2)偏安局面的形成:此后宋金之间又发生几次战争,南宋地位稍有上升,不再向金称臣,而是“世为侄国”,继续维持南北对峙的局面。
和议 | 时间 | 内容 |
绍兴和议 | 1141年 | 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白银25万两、绢25万匹,称为“岁贡” |
隆兴和议 | 1164年 | 仍维持《绍兴和议》后的疆界;南宋不再对金称臣,改为叔侄关系;宋每年向金朝缴纳白银和绢各缩减至20万两、匹;宋割商、秦两州给金 |
嘉定和议 | 1208年 | 宋金改为伯侄之国;岁币绢、银各增至30万匹、两;犒军钱300万贯;维持原来边界 |
宋金三大和议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123456@qq.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发布于2024-05-11 22:3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