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
帝国初期国家状况 “汉兴,接秦之弊,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饟(饷),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史记》
统治措施
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惩戒亡秦孤立之败”,分封大批诸侯王,这些诸侯王跨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
郡国并行制之下,地方势大,中央软弱,这给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隐患。汉景帝在位时期,吴王刘濞公然造反,并宣称“我已为东帝”,引发吴、楚等七国叛乱,史称“七国之乱”。汉景帝命太尉周亚夫和大将军窦婴率军,以轻兵断绝叛军粮道,三个月后平定叛乱。
(3)思想上尊崇黄老之学,推崇无为而治;黄老之学认为君主应“无为而治”强调施法简易,避免繁苛扰民,使社会生活在自然情况下得以安定。
从汉高祖到汉武帝,经过60余年的休养生息,汉朝一直是在创业——守成——发展的上坡路上前进,其间积累财富而形成的国力,迎来汉武帝大展宏图的时代。
(2)设刺史: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每个州各设一名刺史,负责监察地方。
(5)中外朝制:加强皇权,削弱相权
均输:设均输官,将郡国须上交而中央充裕的物资,直接运到所需地贩卖,减少郡国与中央往来的运输费用。
平准:在长安和主要城市设立掌管物价的官吏——平准官,根据市场物价,贵时抛售,贱时收购。
(2)币制改革,统一货币五铢钱(五铢是重量单位):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
(4)征税抑商: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
3.思想方面:
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公元前136年,朝廷设立五经博士,儒学独尊地位确立,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此时的儒学是融合了法家,阴阳家等学说形成的新儒学
新儒学内容:大一统;天人感应;三纲五常;君权神授。
4.开疆拓土
(1)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设立河西四郡(武威,敦煌,张掖,酒泉)
1.西汉末危机:西汉后期,天灾人祸,政治黑暗,土地兼并严重,赋税徭役沉重,社会动荡不安,元平哀成诸帝资质平平,没有能力力挽狂澜。
2.王莽篡汉: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新”,西汉灭亡。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4.光武中兴:汉光武帝刘秀在位时期,采取各种措施,实现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1)政治方面:增强尚书台的作用;严格控制外戚干政;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
(2)经济方面: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释放奴婢
(3)文化方面:重视儒学
5.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东汉中期后,皇帝大多幼年继位,年寿不长,皇帝年幼不能亲政,国家实际权利控制在外戚手中。皇帝逐渐长大后,不满外戚干政,便依靠宦官铲除外戚,宦官又因此掌握朝政,从而出现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6.党锢之祸:东汉桓帝、灵帝时,士大夫与宦官发生的党争。党锢之祸共发生两次,均以士大夫失败告终,最终,灵帝在宦官挟持,下令凡“党人”的门生故吏、父子兄弟都免官禁锢。党锢之祸伤及汉朝根本,为黄巾起义和汉朝的最终灭亡埋下伏笔。
7.庄园经济:经济上自给自足,政治上影响地方政权,军事上有私人武装和军事设施。
——司马彪《续汉书》
(1)史学:西汉司马迁《史记》:开创纪传体通史,不虚美,不隐恶,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史学:东汉班固《汉书》:开创纪传体断代史
(3)文学:汉赋和乐府诗;汉赋: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歌颂国家强大和帝王丰功伟绩。代表人物:司马相如;乐府诗:语言朴实生动,传播广泛
(4)科技:《九章算术》和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5)医学:《黄帝内经》奠定中医理论基础 ;东汉《神农本草经》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123456@qq.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发布于2024-05-11 22:3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