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蒙便講
 童子認得之字,宜擇其淺顯者爲之講解。如父是爹、母是媽,兄是哥哥、弟是弟弟之類。將俗語證解,童子便聽得來。聰明者便明白得早、發達得早,愚魯者亦可漸漸醒悟。古人所謂神童,如王子安、李鄴侯之類。固是天生奇才,亦由遇著賢明之師自小栽培,所以髫齡顯達。假如生在村野之中,遇著庸陋之師,屈抑之、埋沒之,就使發達不能如是之早。芝草無根,醴泉無源,民間不少聰明子弟,而爲塾師所誤者十有八九。
嘗見塾師之執拗者,必要四書讀完,讀到經書方可開講,甚有必要五經讀齊方可開講者,此等塾師害人子弟,其罪不可勝言。惟於發蒙之時,便與他講,講得一個字即明白一個字,講得十個字即明白十個字。常常爲之講解,日久自然醒悟,讀書非必定要成名,總要成個好人。聖人教人學,就是教人學做好人。始基培得端正,後來便有發達。孩子在家中,培養之責在其父;孩子在館中,培養之責在其師。然父之明書理者常少,而不明書理者常多,所以孩子即到學堂,則塾師之責比父尤重。
嘗見塾師講書,多半按著高頭講章板板讀過,即有善講者,亦只就書講書,全不將書中義理貼在人倫事物上講。程夫子雲:“聖賢言語,須句句拉上身來。”如此爲孩子講,孩子聽之,便容易明白。至於言動舉止,教他規矩,教他禮儀。從則獎之,不從則戒之。愛之之心果真,則教之之法自出。所謂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然而聖賢道理,必先自家體貼,方能教人,是又在爲師者之平心自審也。
宋蘇子瞻雲:“軾始總角,入鄉校。士有自京師來者,以魯八石守道所作《慶曆聖德詩》示鄉先生。軾從旁竊觀,則能誦習其詞。問鄉先生以所頌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軾曰:“此天人也耶?則不敢知;若亦人耳,何爲其不可?”先生奇軾言,盡以告之。且曰:“韓、範、富、歐陽,此四人者,人傑也。”時雖未盡了,則已私識之矣。愚謂東坡之問,固非凡童可及,而鄉先生奇其言,盡以告之。又於十一人之中,提出韓範四人,指爲人傑,以歆動其心,則平時之循循善誘,可以例推矣。故凡人之爲童子師者,不但與之講古人,即當代之賢人君子,亦必講與之聽,使伊心中知其尊貴,並與之言賢人君子人人可學,而至稍有聰明者,未有不勃然興起也。
《師道輯要》雲:村館之中,資質卑下者多,安能個個都讀到能文章、取科第,故或有二三年便輟讀者,或有七八年便輟讀者。倘不因材施教,而使之實受其益,則雖讀過四書,讀過五經,彼焉知四書讀來何用,五經讀來何用?及至長大爲人,言乖行僻,依然任其血氣之私,利誘情牽,依然移於污濁之俗。其天真稍固者,或可僥倖保家;其性根淺薄者,且至喪德殞命。是二三年之讀,七八年之讀,皆爲無益之讀矣。
爲蒙師者,宜將讀過之書,擇其淺近者及時與之講解,以開其智慧,但徒空解,猶未能即明其理,而亦無益身心,惟將所講之書,證以日用常行之事,庶能領會記憶。如弟子一章,先就本義講解,再將如何方爲孝悌、如何方爲謹信、如何方爲愛眾親仁、力行學文,詳切指示,再將如何便爲不孝第、如何便爲不謹信、如何便爲不愛眾親仁、不力行學文,反復警戒,嗣後遇其行事,有合於孝悌等項者,則指其合於某書某句,而對眾稱之;遇其行事有背於孝第等項者,則指其背於某書某句,而對眾責之。如此訓導,庶講一章之益,知行並進,作聖之功,實基於此。
        

     

 
 
 

4Sx三元九运,九紫离火运-九紫运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123456@qq.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蒙師治要:《村學究語》 發蒙便講发布于2024-01-21 22:3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