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更不会想到,这批给日本带去惨重伤亡的轰炸机,竟是从中国成都起飞、跨越了半个中国而来。
美军轰炸机为何选择成都这一始发点,向日本投下复仇的炸弹?
“天火”惩罚
1943年,美军做出轰炸日本本土、加速日本法西斯投降步伐的战略决策。
白宫方面之所以做出轰炸日本的决定,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欧洲战场几乎大局已定。
过去2年,盟军对德国展开了旷日持久的狂轰滥炸,这让德国的战争经济受到极大削弱。
对德战略轰炸取得的显著效果,让华盛顿方面对自己的作战方法充满信心。
于是在结束对欧洲战场的战略轰炸后,美国决定借鉴对德作战经验,对日展开大规模轰炸,以加快太平洋战争的步伐。
另一方面,美国1943年底研制出的B-29重型轰炸机,续航里程高达5000多公里,这为直接轰炸日本本土提供了手段。
同时,在欧洲战场进程加快、德国法西斯穷途末路的情况下,大批作战经验丰富的飞行员可以被抽调至太平洋战场,着手实施对日轰炸计划。
另外,盟军在太平洋各大岛屿的登岛作战,已将战场无限逼近至日本本土,而日军的顽抗也愈发激烈,自杀式攻击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
过往的交手经验告诉美军,日本军人狂热的武士道精神十分可怕,让美军付出了惨重伤亡。
未来若要登陆日本本土作战,势必要先进行长时间的重火力打击,以削弱和动摇日本的抵抗意志,否则盟军必定伤亡惨重。
白宫方面的轰炸计划通过后,首批B-29轰炸机随即经印度加尔各答来到中国四川成都。
即将到来的战略轰炸计划,将以成都为出发点展开。
这批庞然大物的到来,令机场所有飞机都相形见绌。
重达60吨的机身、350英里的速度、超过10吨的载弹量、5000公里的超远续航里程,让B-29成为世界范围内最强大的战略轰炸机。
此前翱翔在德国上空的主流轰炸机B-17,最大载弹量不过4.7吨,最远航程2400英里,各项指标都与B-29相去甚远。
除此之外,B-29良好的高空飞行稳定性、强大的自卫火力、灵活的活动炮塔,让B-29具备了其他轰炸机难以企及的轰炸精度和自卫能力。
而就是这样一批令人心悸的战争重器,即将被投入太平洋战场、在日本本土上空洒下复仇的“天火”。
1944年6月15日,68架B-29轰炸机腾空而起。
机群在万米高空编好队形后,朝着日本本土奔袭而去。
午夜时分,机群透过淡淡的云层辨认出了日本海岸的轮廓线,九州岛的点点灯火成了机群的指示灯。
“目标!八幡钢铁厂!准备投弹!”
随着领队指挥官一声令下,68架挂满各型炸弹的轰炸机立刻调整飞行姿势,准备发起对八幡钢铁厂毁灭式打击。
这时,九州岛地面忽然传来阵阵高射炮声响,一串串曳光弹飞向高空,宛若流星一般在天空迸射开来。
显然,日本防空部队察觉到了B-29的光顾。
同时,日本夜航战斗机也纷纷升空拦截,试图避免这场可怕的轰炸。
然而,B-29很快依靠自身强大的自卫火力将敌机击退,射程有限的高射炮火也只能作为夜空中的礼花供人观赏,丝毫无法干涉B-29的轰炸任务。
短短几分钟交战过后,机群投弹开始!
成吨的重型炸弹、燃烧弹呼啸着落向九州,落向八幡钢铁厂这座为日本军队提供无数钢材援助的罪恶工厂。
很快,一枚又一枚炸弹命中钢铁厂,厂区内燃起熊熊烈焰。
自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以来,日本轰炸机在太平洋地区耀武扬威,将炸弹投向南京、武汉、重庆、珍珠港、新加坡等无数城市,不知多少无辜民众在日寇的轰炸中丧生。
现在,日本人也总算品尝到了炸弹的滋味。
不过这还仅仅是个开始,此后十个月时间,美军航空编队一次又一次从成都起飞,向日本本土投下3600多吨炸弹。
日本850万城市民众逃往农村,工厂工人缺勤率高达49%,炼油厂生产率下降83%,飞机引擎生产率下降75%,飞机骨架生产只能维持过去的4成,电子装备工厂也只有3成还能运转。
日本境内600多家主要军事工厂,要么被炸毁、要么遭到严重破坏。
美军的战略轰炸行动,效果显著。
轰炸决定的提出
尽管美国在战后总结认为,B-29从成都出发轰炸日本本土,未能达到彻底击垮日本的目的。
但该计划仍旧大大鼓舞了各同盟国的士气,美国社会的舆论也对此极尽赞誉之词,认为这是太平洋战场一次极大胜利。
不过令外界想不通的是,美军在太平洋各大岛屿明明修筑了大批军事基地和机场,为何偏偏选择以成都为出发点、向日本本土发起袭击呢?
这还要从轰炸日本决策的制定说起。
关于对日战略轰炸的决策起点,早在1943年初便已酝酿在美国航空总部。
开罗会议前夕,罗斯福总统致电蒋介石:“对日本土作战目标...须在中国区域,有5个长型轰炸机场,以供新式飞机之用,并需少许房屋之设备...”
罗斯福
仅就轰炸日本这一战略任务而言,其实进攻日本的最佳路线并非中国,而是中太平洋、西太平洋两路,这是美国军界的共识。
而罗斯福最终拍板决定从中国出发,主要是考虑到中国对太平洋战场的战略价值,以及战后国共两党的争斗。
华盛顿方面想要在完成对日打击的同时,通过强大的战略威慑为蒋介石打好内战根基。
再加上蒋介石政府一直有轰炸日本本土的计划,这才促使白宫决定将轰炸计划定在中国实施。
不过,美军一开始选择的起始点并不在成都,而是湖南长沙。
轰炸计划起初拟定在长沙建立B-29基地,驻扎10至20支B-29航空队,以B-292500公里的作战半径对日本工业区实施打击。
美军估计,即使日本察觉到了B-29基地的存在,中国地面部队和美国空军也足以有效保证基地的安全。
因此美国人乐观的认为,只要B-29的产量能跟得上,战略轰炸计划势必会对日本造成沉重打击,大大削弱其在太平洋战场的战斗力,彻底打垮其海空力量,在1945年夏天占领日本。
但在机场选址过程中,美军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提出:
如果要实施该计划,就要在1944年10月之前在长沙建立至少10个B-29机队,至1945年增加至20个,为此需要将2000架B-24轰炸机改做运输机,以提供物资支持。
与此同时,中缅印战区也给出顾虑:若是选址长沙,印度加尔各答有限的后勤将无法满足行动所需物资。
后勤线的掣肘,让美军不得不重新考虑B-29基地的选址。
为何最后选址成都?
1943年9月份,史迪威将军给出自己的设想:将B-29基地设在桂林战区。
桂林更加靠近加尔各答,B-29可以从印度出发,在抵达桂林后卸下多余汽油,再装上炸药袭击日本本土。
完成任务后,B-29重新装载汽油飞回加尔各答休整。
如此一来,B-29全程几乎处于半自给状态,基地也会因为远离日占区而更加安全。
然而华盛顿的陆军战略家们经过重重考量,还是放弃了史迪威将军的建议,最终决定将基地定在成都。
这是因为,一方面成都的地面、空间都相对安全。
蒋介石政府从南京撤离后,便将中枢机构迁移到了川渝,这里的防卫工作可谓是固若金汤,B-29基地在这里也会得到最完备的守卫,没有任何后顾之忧。
另一方面,在成都建基地可于1944年准备就绪。
成都的航空基建本就优于桂林,且交通、资源都更加便捷。
后来的事实证明,成都的确有短时间内建造出5个B-29基地的能力。
1943年12月接到这项“特种工程”后,国民政府和四川地方立刻投入工作。
以成都为中心,新津、邛崃、彭山、广汉四地掀起了一阵基建潮。
短短半年时间,5个B-29轰炸机场、5个驱逐机场赫然出现在美国人面前。
为了争取抗日战争早日胜利,150万名中国民工在没有任何机械化设备的条件下,单凭双手和简单工具,不顾流血流汗、艰苦奋战,最终在1944年5月交付了10个机场。
而如果按照史迪威的建议将基地选在桂林,B-29基地的建成则要拖到1945年4月。
最后,补给问题也是美军最后拍板成都的重要原因。
川渝地区素来物产丰富,人力物力均能得到很好保证。
二战期间,国民党更是在四川修建了多个重要军事基地、供给站点,这将为B-29庞大的战争消耗提供稳定支持。
按照美军的设想,从成都起飞轰炸日本,B-29机群完全可以自行完成燃料、弹药等物资的装配和集散,大大简化作战任务。
尽管从成都出发,B-29的作战半径相较长沙会缩短400公里,但也足以支撑机群飞抵九州一带、基本完成战略轰炸任务。
基于以上种种考量,美军做出了横跨大半个中国、从成都出发袭击日本本土的决定。
结语
曾经自以为天下无敌、在亚洲地区肆意妄为的日本人,动用轰炸机屠戮了无数亚洲人民。
不曾想有一天,同样的厄运也会降临在日本人自己头上。
不知当美军B-29在九州高空投下象征复仇的炸弹时,地面上的日本军国主义分子会作何感想,那些无辜的日本民众又会怎样看待自己的命运?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123456@qq.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二战时美国为何偏要以成都为起点,横跨半个中国去轰炸日本?发布于2024-05-11 22:0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