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毓秀夫子(1647―1729),字子潛,號采三,康熙雍正年間絳州(今山西省運城市新絳縣龍興鎮周莊村)人,編撰《弟子規》(原名《訓蒙文》),誕生于清·順治4年(1647年)農曆十一月十七日,雍正七年(1729年)農曆八月二十四日辭世。
現在流通的《弟子規》原名是《訓蒙文》,是李毓秀夫子的著作,後經雍正乾隆年間賈存仁改編並改名,在清代後期產生過很大的影響,被譽爲“開蒙養正之最上乘者”,有“人生第一步,天下第一規”之稱,《訓蒙文》意思是啟蒙、教育子弟盡人倫本分、忠厚生活的讀物,全文僅1080個字,以三字一句的形式編撰而成, 內容淺顯易懂,通俗押韻,易於讀誦,很快流傳於世,這本不起眼的《弟子規》輾轉翻印,流傳南北,成爲婦孺皆知、歷久彌新的修身讀本。
李毓秀夫子,清初著名學者、教育家。從師黨冰壑遊歷近二十年。精研大學中庸,創辦敦複齋講學。李毓秀學問好,修養好,來聽課的人很多,門外滿是腳印。太平縣禦史王奐曾多次向他請教,十分佩服他的才學,被人尊稱爲李夫子。他的著作有《弟子規》、《四書正偽》、《四書字類釋義》、《學庸發明》、《讀大學偶記》、《宋孺夫文約》、《水仙百詠》等,分別藏於山西省圖書館和北京大學圖書館。因撰寫《弟子規》,去世後他的牌位被供奉在絳州先賢祠。
清·順治4年(1647年)農曆十一月十七,李毓秀出生在新絳縣周莊村。
李毓秀自幼淳樸謹慎,孝親友弟,做事循規蹈矩。
李毓秀“少從党先生成學”,拜著名學者党成先生爲師,王奐曾《旭華堂文集》記載:“視異母弟,溫溫撫愛,若惟恐有傷,弟固樂其有兄,而閨內亦忻然若有動也。”
光緒《直隸絳州志》記載:“李毓秀,字子潛,國學注選縣丞,從党冰壑遊幾十年,守師說不敢變。”
李毓秀20歲時被州學推薦到國子監學習,成爲監貢(秀才),李毓秀對此曾有明言,“初亦有意制舉業,顧所爲皆求以發明聖諦,而于時下場屋中物多格不相入。”故而沒有參加科舉考試。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58歲時,《弟子規》與《四書字類釋義》刻版印刷。
康熙五十年,李毓秀65歲,乾隆和光緒《直隸絳州志》對其記載均爲:“晚而講易敦複齋,聽者屢滿戶外。”
雍正七年(1729年)農曆八月二十四日辭世。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123456@qq.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弟子規》作者李毓秀夫子簡介发布于2024-01-21 22:3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