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甲法是将干支系统与易卦系统联系起来,使易卦系统的内容更加丰富完善,应用起来更加便捷直观。纳甲法源于汉代京房,《京氏易传》说:“分天地乾坤之象,益之以甲乙壬癸。震巽之象配庚辛,坎离之象配戊己,艮兑之象配丙丁。八卦分阴阳,六位配五行,光明四通,变易立节。”这段话指出了八宫卦分别配以十干,因甲为十干之首,故称为纳甲。
纳甲法是干支系统与易卦系统融合的产物,甚至可以说是五行理论与易卦系统深度结合的标志,后世在六爻预测、风水应用中,常常会用到纳甲之法,历代的易学家们也对纳甲法提出过不同的看法,现将纳甲法在此作个疏理,以供各位同道们参研。
一、京氏纳甲
汉代京房纳甲法的本质在于将干支五行纳入易卦系统中去,这是将西汉时发展起来的阴阳五行学说与《易》卦联系起来,与他的八宫卦组织建立起内在的联系,以便在应用中更加直观,其釆用的方法是在河图的基础上,将春秋战国时代发展起来的五行学说,与四时及空间相匹配,运用天地之数与八卦生成的法则,将十天干与八卦巧妙地整合到一起。
京房的纳甲法是先将十天干分配到三画卦中,然后再将八卦重叠,以实现位于八宫的64卦与干支相匹配。那如何将十天干与八卦配合起来呢?由于天干是十个而八卦只有八数,多出两个天干,只要设法将多余的两个天干妥善处理,就可以解决天干与八卦的统一。
第一步:将十天干与河图中“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对应起来。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第二步:将八卦按顺序纳入天地数中。《说卦传》第二章:“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这段话虽然说的是六画卦的生成过程,但也揭示三画卦生成的顺序,也是按天人地三才从上到下变化而成的。
以乾坤为父母,先各自交上爻为交阴阳之天道,坤抽上爻交乾上爻为艮,乾抽上爻交乾上上爻为兑,此即阴阳互成之道;乾坤父母抽各自抽中爻相交为仁义之人道,坤抽中爻交乾中爻为坎,乾抽中爻交坤中爻为离;乾坤父母抽各自下爻相交为柔刚之地道,坤抽下爻效乾下爻为震,乾抽下爻交坤下爻为巽。
所以乾坤相生每次都是生出一阳一阴两个卦,以阳为先,阴为后。于是我们得到乾坤先生艮兑生坎离生震巽,它们是由上到下相生的自然之序。而震巽为三爻相交之终,再变则又成乾坤,以乾坤为天地括其始终,故震巽之后又为乾坤。《系辞传下》说:“阳卦多阴,阴卦多阳。” 按照八卦生成的顺序和阴阳奇偶对应,得到八卦的生成序列为: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乾 坤 艮 兑 坎 离 震 巽 乾 坤
将上述两步对应起来,就完成了纳甲的过程: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乾 坤 艮 兑 坎 离 震 巽 乾 坤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故得:
乾纳甲壬坎纳戊,
离纳己土震纳庚,
坤纳乙癸巽纳辛,
艮纳丙火兑纳丁。
京房通过交上爻,中交,下受,这种阴阳生成顺序,用十干来标记八卦的生成顺序,从而将天干纳入其八宫卦系统,再将十二地支纳入卦爻系统,从而构建了全新的易学体系。
二、魏伯阳的月体纳甲
东汉丹道名家魏伯阳在其著作《周易参同契》中,将丹道与易道结合,运用 汉代象数易学的成果,将八经卦与月相盈亏相对,提出了月体纳甲学说,阐明了 修炼金丹的道理和方法。《周易参同契》指出:“月节有五六,经纬奉日使。”“三日出为爽,震受庚西方。八日兑受丁,上弦平如绳。十五乾体就,盛满甲东方。
蟾蜍与兔魄,日月气双明,蟾蜍视卦节,兔者吐生光。七八道己讫,屈折低下降。十六转受统,巽辛见平明。艮直于丙南,下弦二十三。坤乙三十日,东方丧其明。节尽相禅与,继体复生龙。壬癸配甲乙,乾坤括始终。七八数十五,九六亦相当,四者合三十,易象索灭藏。”
“月体纳甲”是把八卦卦象与一月中的月相相配的象数体例。初三日,月亮为上弦月之初,入夜时出现在西方庚位,此时月相正象震卦一阳生于下,所以说 “三日出为爽,震受庚西方”,故震纳庚;至初八日,月象呈现为满弓的上弦月,入夜时出现在南方丁位,此时月象如同兑卦之象,称为“八日兑受丁,上弦平如绳”,故兑纳丁;到了十五日,月满圆,入夜时出现在东方甲位,黎明时才消失在西方,月象如乾卦般充盈,也就是“十五乾体就,盛满甲东方”,故乾纳甲;“七八”就是指十五日,十五日月形象乾卦,阳道己经达到极点,阳极则生阴,此即其所谓“七八道己讫,屈折低下降”。
到了十六日,阳开始消退,而被阴统制,即阴进阳退。体现在月象上,就是十六日月亮退现在西方辛位,也就是说十五之日,天亮之时月亮己西落消失,而到了十六天明之后,月亮还在西天边没有落,要略微迟一段时间后才落到地平线下。巽纳辛,指月象由十五满明出现亏虚,此象好比巽卦一阴初生于下。这也就是所谓“十六转受统,巽辛见平明”, 故巽纳辛。
到了二十三日月缺下半为下弦,就象拉开的满弓,当与初八朝向正好 相反,并且出现在南方丙位,月象如同艮卦二阴生于一阳之下,这就是“艮直于丙南,下弦二十三”,故艮纳丙。
到了三十日,月完全整夜看不见,由于十五之后,月亮每天在夜空出现的时间越来越晚,从十五的刚入夜,到深夜,渐次到快天亮才出现,三十日就根本不会出现了,因此丧明于东方乙位,坤纳乙,表示月丧明之象,如同坤三爻均为阴,阴极之象。这就是所谓“坤乙三十日,东方丧其明”。
《周易参同契》对西汉及东汉早期的象数易学无疑具有一定的传承关系,“月体纳甲”在方法上与京房八卦纳甲完全一致,表明月相变化与八卦纳甲是一致的,在方位上与五行所确定方位相一致,在纳干上与河图之数一致并直达易理之精要,符合天人合一的哲学体系,使金丹术提升到具有系统理论的高度,同时又引导道教完成了由外丹向内丹的转化。
三、堪舆纳甲
堪舆纳甲只用于堪舆,其起源与出处己无从考究,清《钦定协纪辨方书》“八卦纳甲三合”云:乾纳甲,坎纳癸申辰,艮纳丙,震纳庚亥未,巽纳辛,离纳壬寅戌,坤纳乙,兑纳丁巳丑。堪舆纳甲与京氏纳甲不同,坎离不纳戊己,坎纳癸 (申辰),离纳壬(寅戌),其法是以先天卦配后天数,以定出阴阳,并提出净阴净阳的理论,即阳龙立阳向,阴龙立阴向的法则。
明末清初堪舆大家蒋大鸿先生注唐代杨筠松、曾文地师徒所著《青囊奥语》 中的“明玄空,只在五行中,知此法,不须寻纳甲。”蒋注:九星五行大卦之法, 只明玄空二字之义,则衰旺生死了然指掌之间,不必寻“乾纳甲,坤纳乙,巽纳 辛,艮纳丙,兑纳丁,震纳庚,离纳壬,坎纳癸”之天父地母一行所造卦例矣。蒋大鸿在其注《青囊奥语》还说“唐使僧一行作卦例以扰外国,专取贪巨武三吉,其实非也”。
唐代的堪舆大家杨筠松、曾文辿《青囊序》最早提到僧一行按照朝廷旨意编造五行伪书:“请验一家旧日坟,十坟埋下九坟贫;惟有一家能发福,去水来山尽合情,宗庙本是阴阳元,得四失六难为全;三才六建虽是妙,得三失五尽为偏,盖因一行扰外国,遂把五行颠倒编;以讹传讹竟不明,所以祸福为胡乱。”如此看来,自僧一行按照朝廷旨意伪造后,行内的专家杨筠松、曾文辿就提出“不须寻纳甲”,包括蒋大鸿也对堪舆纳甲持否定态度。
纳甲之法是天干地支五行与易卦结合的法则,是易学体系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易学发展到今天,仍然有不少的学术争论,还需易学者们在实践中去总结、验证。
风水各门派有各色各样的处理山水的招法,其中有著名的四大翻卦掌诀,即所谓天父卦、地母卦、壶中鬼卦、游年卦,其实都是用同一个原理来进行翻卦而已,只不过各派强调的重点和应用不一样。
易经的核心是阴阳五行,而其表现形式确实八卦,所谓伏羲氏创制八卦“以类万物”,也就是用八种符号来对万物进行分类。这八卦符号就是乾、兑、离、震、巽、坎、艮、坤。这八卦符号实际上是用阴--阳—两种符号组成的,而八卦中的每一个都是有三层(爻)阴--或阳—组合的,这样一来可以通过每一个卦的阴阳演变构成八个卦。
易经中把每一卦的三层(爻)进行了定位,最上面的一层(爻)叫天爻、中间的一层(爻)叫人爻,最下面的一层(爻)叫地爻。
有了天(上)、人(中)、地(下)三层,就可以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进行阴阳变换,根据起始点的不同归结起来无非三种,一种从天(上)爻开始,一种从人(中)爻开始,一种从地(下)爻开始。
比如乾卦,从天(上)爻开始变化,上一爻阳爻变成阴爻,于是一变为兑卦,接着由兑卦二变,变中间的人(中)爻,阳变阴,于是二变为震,再由震三变,地(下)爻阳变阴,于是三变为坤,到了坤已经变到地(下)爻了,接着只能往上变,坤的人(中)爻阴变阳,于是四变为坎,继续向上,五变由坎变天(上)爻而成巽,到天(上)爻往下变,于是六变由巽变人(中)爻而成艮,继续往下七变由艮变地(下)爻而成为离,接着八变由离变人(中)爻而成为乾,回到原始状态。其变化顺序如下:
→ → → → → → → →
同样的道理,乾如果由人(中)爻开始变化,就会变成这样的顺序:
→ → → → → → → →
乾如果由地(下)爻开始变化,就会变成这样顺序:
→ → → → → → → →
于是,古人把上述三种变化方式分别称之为天父卦、地母卦、壶中鬼卦。风水的经典《九天玄女青囊海角经》卷首的八卦龙穴砂水图,其实就是将天父卦、地母卦、壶中鬼卦配合在一起形成的,《青囊海角经》把天父卦、地母卦、壶中鬼卦称之为“三般大卦”,并且把三种翻卦配上九星、九曜相配合,而用于阴阳风水上。
为了便于随时应用的方便,古人还发明了一种掌决,也就是把八卦放到手掌上,“若了阴阳五行理,天地都在一掌中”!于是就有了翻卦掌,也称为天定卦翻卦掌,如图。
翻卦掌的排列顺序是根据后天八卦图来确定的,乾为天、震为长男、坎为中男、艮为少男;坤为母、巽为长女、离为中女、兑为少女,男女有别,于是有了两个团队,上面一行离、巽、坤、兑,是地母率领三女,下面一行乾、艮、坎、震,是天父率领三男。
排列的顺序也是有讲究的,同一个手指上的两个卦,乾与离,巽与艮,坤与坎,兑与震,四组互为“魂卦”,也就是人(中)爻阴阳互变。因为风水主要是为人服务的,因此非常重视人(中)爻的变化对人产生的影响。
上图八个卦分列在四个手指上,上下两排,同时还可以分为左右两列各四卦,左边四卦天(上)爻都是阳爻,右边四卦天(上)爻都是阴爻。
离 巽 坤 兑
乾 艮 坎 震
天父卦排九星,按照卦变的顺序,以1贪狼星、2巨门星、3禄存星、4文曲星、5廉贞星、6武曲星、7破军星、8左辅右弼排序,其中贪狼星、巨门星、武曲星三个是吉星,左辅右弼简称辅星为半吉星,合称之为四吉星,禄存星、文曲星、廉贞星、破军星是四凶星。
地母卦排九星,按照卦变的顺序,以1武曲星、2破军星、3廉贞星、4贪狼星、5巨门星、6禄存星、7文曲星、8左辅右弼排序,同样贪狼星、巨门星、武曲星三个是吉星,左辅右弼简称辅星为半吉星,合称之为四吉星,禄存星、文曲星、廉贞星、破军星是四凶星。
壶中鬼卦排九星用另外一套名称,跟九曜星相对应,按照卦变的顺序,以1五鬼、2绝命、3天医、4生气、5游魂、6绝体、7福德、8伏位(本宫)排序,其中生气、天医、福德、伏位四个为吉星,五鬼、绝命、游魂、绝体四个为凶星。
然而,另有一些风水流派用同样的掌决推出一种大游年卦、小游年卦,并应用于风水中。民间有说法是,看阳宅风水用大游年卦,看阴宅风水用壶中鬼卦。大游年卦的翻卦方法实际上是与天父卦一致的,是从天(上)爻起变的,只不过九星的对应关系不一样,按照卦变顺序,1生气(贪狼)、2五鬼(廉贞)、3延年(武曲)、4六煞(文曲)、5祸害(禄存)、6天医(巨门)、7绝命(破军)、8伏吟(辅弼)。其中 生气(贪狼)、延年(武曲)、 天医(巨门)、伏位(辅弼)为四吉星; 五鬼(廉贞)、六煞(文曲)、祸害(禄存)、绝命(破军)为四凶星。
四大翻卦掌决,翻卦的原理就是八卦的爻变,八卦的爻变方式无非三种,起始点不同,路径就不同,结果也就不同。其翻卦的源头究竟出于何处,已经难以考察,而市面上的风水书籍多认为源自于汉初三杰之一张良之师黄石公,也就是说世人多认为是张良传下来的。
四大翻卦掌决与九星九曜相结合而应用于日常风水布局中,以龙定坐、以坐定水、消砂纳水等等,究竟开始于何时,已无法考证。但从晋代郭璞的风水著作《葬书》中没有明确的翻卦记录,可以看出,这种翻卦在风水上的应用当在隋唐及其后代的事了。也有人认为,这是受唐代一行大师《灭蛮经》的影响,而后世的《八宅明镜》以及玄空风水中大小游年卦大行其道则是后话。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123456@qq.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翻卦与纳甲发布于2024-01-18 16: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