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公众号:人间福报指南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wMzc0NDE3Mw==&mid=2247489123&idx=1&sn=455417ab20e16a807e91c149ad62ed60
他历经累世 显化于世间
终于九九八十一化
著【五千言】以诠【道】一字之要义
【大道无形】
或是以人的有限谓宇宙浩瀚之无限
【大道无情】
诚言
万化生成的千姿百态 皆因道无偏爱与偏废的有私
【大道无名】
许是宇宙的法则 或是自然的规律
你我有各自的理解 但非唯一的被定义
【吾不知其名 强名曰道】
睿智的老者总是谦逊的
“我”也不知这宇宙万化的根源与法则该如何名状
那就勉强称之为【道】吧
以“我”看来
其特点是【无形】、【无情】、【无名】
可谓
【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 独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下母】
2023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一篇涉及宗教研究的调研成果,侧面指出:疫情期间几大宗教的互联网传播数据,道教由第三跃升为第一。作者并未给出数据跃升的原因,但结合当时的发布内容,我们不妨作以假设:依托中医与道术,彼时既有以节气节点预测恶疾趋向的前瞻性内容发布,也有依不同时间节点与地域气候特征防范恶疾的解决办法/参考提供,让大家不至于茫然的面对或一味地的心灵安慰。
2024年春节,南方的游神与北方的社火在互联网上“同台献艺”,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的“点”有很多,但根源在于:“神人同庆”为民俗节庆的喜闹增添了不少氛围的同时,也饱含着大家对美好生活的祈愿与向往。正是基于这最传统、最中国的多神信仰,我们看到的是“神”深度地参与着我们的民俗日常生活,国人对天地神明敬畏的实质是对道德信仰的根本所在,而非是对神“缴械般”的畏伏。
在玄门关于道祖的仙真【宝诰】中有一句文辞——【随方设教 历劫度人】,这句话明确地告诫了后世道徒:无论以文化思想或宗派教群存在的合法性基础与合理性必要,即根据不同时代的环境与人的需要,而设立教化的目标与方式,只有在践行中以是否符合时代发展与人的要求,方能定位自身存在之意义与价值。
非是单向地迎合某种需要,而是于不变的【道】中寻找到适应万变环境的【术】;恰如【道法自然】的要义不在于那个【然】所谓状态的变化,而在于那个【自】的无限可能性,只有【自】的无限才不会拘泥于【然】的固化。无限可能的首要,在于“自知”,不自知何以有所为、有所不为?
今日纪念、庆贺或祝寿的文章很多,我就不再多做赘述了。借此道祖圣诞之机,不妨思考、检视下我们是否将其谆谆教诲铭记于心、外化于行。
“道教是古老的,也是现代的”
清?纪晓岚在【四库全书】-【子】部-【道家类】编撰中,对道家/教学说有十六字概括:【综罗百代。广博精微。支离破碎。荒诞不经。】前八个字的叙述,是对前人努力的肯定;后八个字的叙述,是一代大儒对学术层面及其所处时代前后道家/教发展的定义。
这期间有种种历史经纬与文化背景的影响,也有道在不同地域、宗派或民间群体中信俗多样性的驳杂特点,更有延续几百年来玄门不得兴盛的自身问题。纪晓岚的观点非唯一正解,但历史与现实的事实冷暖自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历史上道的信俗群体阶层,有过以士大夫精英阶层为引领的“弄潮”时代,这期间他们梳理历史的脉络、对比学说的异同、定位所处时代发展的需求,通过对道文化思想的挖掘、经典著述的系统性整理乃至于仪轨礼仪的制定,既奠定了那些时代里至今璀璨的历史光辉,也对道在不同群体生活层面的普及做出了重大且积极的影响;有过以统治阶级作为治国理政的“显学”、“隐学”时期,这里更多作为“国家意志”在文化表征与执政理念施用的层面;而赓续至今并未间断的是在民间社会大众层面,其广泛存在于民俗、礼仪、文化、信仰的生活日常,这是【道】“生命”的张力,也是其“驳杂”的根源之一,还是其世俗化、多元化包容的特质所在。
从“古老”走向“现代”,首要离不开“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人及人们啊。这就要求今天的我们在“行不言之教,处无为之事”的“姿态”中,如何以“不言”而施“无声润物”的教化,明晰什么是“当为”、哪些又是当“无为”的;次要在于《太上大道玉清经》云:【道不度人,人求自度,因求自度,故立法门】中的【度】字,这便回到了道祖【宝诰】中那句“历劫度人”,唯有符合时代发展与人需求的,方是“度”之方向与方法的所在。
道在庙堂,也在江湖
无论任何时期,【道】在东西南北不同地域的信俗各异,在都市与山林乃至乡野的信俗形态也不完全相同,在“大庙学规矩”的十方丛林与“小庙学本事”的子孙庙其传承的使命也有所区别,不妨借用道祖【宝诰】中那句【隐圣显凡】来作以说明;或“隐”或“显”的方式不是为了故弄玄虚,而是面向广泛群体既有神圣的一面,也有能接引、容纳世俗平凡的一面,这便回到了道祖【宝诰】中那句【随方设教】意涵的引申了。
行【道】的人既有居于宫观庙宇的,也有师承民间或宗传居于世俗人家的;尊【道】的人既有沿海一带信奉妈祖、保生大帝等一众“老爷”、“夫人”的,也有居于内陆地区信奉各自所属区域主供神明的;由此,依地理区域的不同,信【道】的人既有诸如上至三清四御、中至慈航斗姆雷祖、下至城隍土地等普遍的共同信仰,也有因地域风俗与所在地历史文化共同作用的“属地信仰”。可见,道根植于民间,她不仅在庙堂,也存在于“江湖”,这里的江湖,特指“持证经营”的宫观庙宇以外的区域。
这种多元,是“法统”的多元;体现于【道】在不同时期、区域、宗派或民间群体呈现的方式不同,反过来理解,也是不同时期、区域、宗派或民间群体对【道】的需求与认识不同;这意味着【道】在形象意涵、传播理念、功能需求上的并不唯一与绝对。而“统领”这些多元的,便是以《道德经》为引领且至今一以贯之、使大众受益的核心思想,谓之“道统”。
站在道人的角度,面对这样一种“灵活”存在的方式与运行的机制,尤其在信息传播载体与技术乃至整个媒介生态产生巨大变革的今天,结合现实情况,我们不难做出这样一个推论:这个时代人们对【道】的解构,如果从教的层面没有宗师级的人出现,没有挖掘出【道】具有广泛性、适应性、现实性并能积极作用于(有益于)人们生活的时代意义,原本多元(庙堂与“江湖”)“繁荣”的生态,会走向“道在江湖”单向度的“繁华”,当然,我们不怕亦不应排斥江湖的“风急浪高”,唯独担忧,其会因追逐“流量”而愈发的走向“荒诞不经”以及带来的反噬。形势喜人,形势也迫人,对于这一点要有清醒与审慎的认识!
我不认为都是问题 只是陈述一些现象
当“Z时代”的群体成长于仙侠、玄幻的小说、游戏、文学、动漫与影视作品时,他们通过对【道】些许或全面的了解与接触,引发了不同层面与程度对【道】的认同或喜好,绝无贬义、开玩笑地姑且称他们为【道】的流量吧,当这些年轻人越来越多的在“上班与上进之间选择了上香”,当“日常迷信”的玄学热成为一股潮流……我们欣喜于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同时应扪心自问:我们能给予他们多少正向的引导与积极的反馈?流量来了,是客观存在的现象;接不接得住,也是客观存在的问题。
尽管这些年,一些宫观和道人在面向大众方面做了不少努力,但与现实确实还存在很大差距。现实的庙宇大多缺乏面向公众休憩、学习、交流的空间与服务,网络平台的内容大多复制粘贴的抄袭或经典原文照搬的不接地气,法事作为主营业务与收入外、缺失教化的功能而趋于某种花钱买平安的交易,教职人员普遍文化修养待提升,人才培育机制及建设面临一些困难……
之所以述之为现象而不都认为是问题,在于这些现象的影响并不都是消极的。现实与网络平台上,我们因此遇见了、看到了为数不多、但较为专业与真诚的人作以分享的内容,越来越多的参与者卷起来了受益的是大众,当然避免不了受骗的也大有人在……
总要历经这样一个过程,如我对离火九运的认识——二十年的离火炼度,抛开宏观层面对行业及人们生活影响的镜像,它是一场真金不怕火炼的大浪淘沙,其终将走向“让虚假的背影消失于晴朗”的“目的地”。
【学最上乘,不落邪见】
我出家于西北一座稍有历史的村庙。那里的很多村庙,或二三人,至多不过四五人,每逢重大宗教节日需进行隆重法会时,大家便约定今年去你的庙帮忙,明年来我的庙帮忙,帮忙的酬劳通常是供果的分享,一碗素汤面,红包能给二三百那就是富庙子了。一代代道人,一生所做都是为了修庙子,从土墙变砖墙,由砖墙漫水泥,在水泥上涂颜料,涂完颜料再翻新神像,那是他们心中想象的琼楼仙阙及神仙该居住的环境,同时,那也是他们的家。
这是西北地僻人远小庙的日常,是道教信仰于“基层”的真实叙述。庙的兴衰与民众苦乐紧紧相连,彼此之间的关系微妙而又复杂。庙灵是神灵,神灵离不开出家人的守戒与修为,出家人与庙又离不开一方黎民的资养,民众的信仰更离不开神的灵验,各方为彼此所守护而共存。
道经中,在皈依以道祖为代表的“师”中有句【学最上乘,不落邪见】。学最上乘首在自身志向,其次依凭缘法;惟愿我等道众,至少能不落邪见、不迷失真性;【慈心下气、恭敬一切】,力所能及为时代之发展与人们之需要作以努力,自度度人,不负道祖谆谆善化。
值此道祖宝诞
端望帝真 曲垂济度
尚愿
国泰民安 风调雨顺 道化兴行
@劳驾,借一步说话??关注必看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123456@qq.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你知不知道 老子今天过生日发布于2024-04-01 11:03:18